close

沒爬過山的人應該多少有耳聞過"洋蔥式穿法or三層式穿法"吧?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戶外服裝搭配原則,也是登山界口耳相傳的老傳統

不過隨著紡織技術的演進&人類對舒適度永無止境的追求

三層式穿法如今已經變成"四層式"了(增加了Softshell活動層)

所以下文都以洋蔥式穿法來統稱,因為不管三層或四層,依然是顆洋蔥~


糾~~竟什麼是洋蔥式穿法呢?(盛竹如在藍色XXX中的經典語氣)

聰明的人應該已經猜到了...沒錯!

洋蔥式穿法就是利用"多層次"的搭配來應付山上不同的氣候:

http://www.fashionguide.com.tw/news07/Detail.asp?Num=1351

ㄟ...這連結好像跟登山沒啥關係齁?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流行界的洋蔥式穿法著重的是整體契合度和質感

至於登山嘛...當然是安全性和舒適度啦!


那到底該怎麼穿才能讓我們自在的徜徉山林呢?

(想直接了解洋蔥式穿法的人可參考某知名登山用品店的介紹:

1.媽媽沒教過的穿衣服方法

2.你知道嗎?什麼是三層式穿法?

3.你知道嗎?三層式穿法的新成員-SOFTSHELL

寫得相當棒!很適合入門者閱讀!那為何還要看我的文章?

因為我除了講解外,還會分析各材質的優缺點和實測心得啊~)




我們可以從上一篇中提到的戶外服飾搭配主旨來作發想:

在"山上的氣候環境"和"登山者的身體狀態"之間

儘可能地取得"最舒適安全的動態平衡"


山上的氣候環境大致有哪些呢?

1.大太陽 & 高山上紫外線強烈:需要防曬遮陽抗UV的衣物

2.陵線上的狂風:需要足夠擋風的衣物以免身體受寒

3.狂風暴雨:需要完全防水擋風&透氣的衣物

4.毛毛雨或山嵐間的微風霧雨:需要防潑水/稍抗風/透氣的衣物

5.攝氏0度以下的天寒地凍:需要相當保暖的衣物

6.芒草箭竹碎石坡岩壁等又操又鳥的路:需要耐磨透氣的衣物

7.悶濕又爆熱的中級山:需要透氣排汗的衣物


登山者的身體狀況又是如何變化呢?

1.大量且長時間的負重:流汗量大,需要排汗/透氣/快乾/抗臭的衣物

2.大小休息&登頂拍照:運動量減少,體溫降低,需要保暖透氣的衣物

3.抵達營地後炊事&搭帳棚:天色漸暗,氣溫急降,需要保暖透氣的衣物

4.睡眠&清晨活動:氣溫和運動量都降到最低,需要最保暖的衣物裝備

5.出發前的熱身操: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等身體熱開後才脫掉熱身外套


以上只是大略舉出幾個登山常會遇到的氣候環境和身體狀態

實際在山上會遇到的變數可多著咧!(這也是登山有趣的地方~)

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變因的交集中,推估出洋蔥式穿法的各層機能:

1.排汗層(Baselayer):

主司溫溼度控制,額外機能為抗臭保暖等,可分成4種厚度 3種材質

2.保暖層(Insulated):

通常是靜態時禦寒用,依對應溫度有不同厚度材質(3種以上)可供選擇

3.防水透氣層(Hardshell):

對付惡劣氣候的利器,依使用需求可分成3種布料(2層/3層/2,5層)

而各家的防水透氣材質更是不勝枚舉,至少有3大類50多種

4.活動層(Action layer):

行進間對抗外界環境的登山好夥伴!以近年來最熱門的Softshell為代表

依透氣/抗風/保暖力可分為6~7種,只是定義各家不同,較難探究!

P.S.  我把不具排汗(WICKING)能力的快乾褲&襯衫...等也列為此類


所以洋蔥式穿法並不是要同時把三四件衣服穿在身上

而是隨著外界氣候和身體狀況變化來做調整搭配

以求得最大的舒適度和安全性!(也就是動態平衡啦!)




      好,最煩悶無聊的概論講完了!接下來就是實戰篇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utdoorgeartest 的頭像
    outdoorgeartest

    建設中....

    outdoorgeart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