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我們已經對登山界的洋蔥式穿法&各大品牌有初步的認識了

但面對登山用品店內讓人眼花撩亂的布料材質,似乎只有花大錢買下

親身體驗之後才有辦法知道箇中優劣?

可是一般人畢竟財力有限,往往只知道自己穿過的布料很棒

但好在哪裡?為什麼好?跟其他大廠同機能的布料相比又如何?

我想如果不是對戶外材質很有興趣的人

應該是懶得花時間和金錢去比較測試吧?


好死不死,小弟正是對戶外材質很有興趣,也有很多時間

但偏偏就是很缺錢的窮學生~~rz

所以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有辦法寫出這些心得分享和觀念

也許大家看完後覺得沒什麼,但是對我來說可是字字血淚啊~~ T_T




說了那麼多,到底該如何了解各種布料的效能呢?

首先,你可以先穿著手邊現有的衣物進行簡單的戶外活動

(像是週末穿排汗材質的T恤和風衣外套到住家附近的郊山走走)

記住當時的氣候狀況(氣溫 / 大略風速 / 雨勢...)&

自己的身體感受 (舒適 / 悶熱 / 發抖...)

接著再使用以下兩個簡單的方法:


1.從物理化學的角度思考:


放心!不是要你去翻高中理化課本

而是建議你用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來思考布料的實際機能

像是"布料織得越密就越抗風,但相對的透氣度也會降低"

"保暖的原理是由於空氣的隔絕,所以肥嘟嘟的羽絨衣會比薄外套保暖"

"防水透氣雨衣的原理是因為薄膜的孔洞大小介於水滴和水蒸氣之間"等

這樣就不至於對布料的機能有太高或太低的期待!


2.善用遞移律:

請翻開國小數學課本...我想很多人看到數字符號就昏頭吧?

其實遞移率很簡單:"當A>B且B>C 時,A就一定比C大"

白話一點的例子就像"郭台銘比我有錢,我又比鄰居小孩有錢,

所以鄰居小孩一定比郭台銘窮!"(哈!台灣有幾個人比郭董有錢?)


結合這兩種方法,再加上你已經有過的初步測試經驗

就可以概略推估眼前這件衣服的效能極限大約在哪裡?

不怕被廠商或不肖店員的說詞所矇蔽!舉個例子:

你如果覺得自己的排汗衣(通常為Polyester材質)在夏天運動時太悶熱

就應該找更輕更薄,孔隙率更高的材質(布料越薄&孔隙越多就越透氣)

而不是高價的名牌秋冬季排汗衣 (稍厚且有點保暖力,夏天穿會很熱!)

或者考慮換成觸感更涼爽&導熱效率更高的布料(ex:蠶絲)




也許有人會說:"我沒那麼多閒功夫,也不像你那麼好奇,

直接推薦最棒的布料給我就對啦!"

沒關係,懶得研究的人照著以下這張戶外材質參考表買幾乎不會有問題!

但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最好的布料,只有最適合你的"

各種材質的使用時機仍需藉由經驗累積才能找出最適合你的搭配策略!
 

 

類別

代表材質

國產品牌定價

外國廠定價

排汗層

(Baselayer)

毛料

美麗諾羊毛

1000左右

2000 up

化纖

單層織法:Coolmax

500 up

1000 up

雙層織法:Power Dry

600~1500 up

1000 up

短刷毛Power Stretch

1500~3000 up

3000 up

保暖層

(Insulation)

羊毛

美麗諾&喀什米爾羊毛

?

4000 up

刷毛

Thermal Pro

2000 up

3000 up

化纖

PrimaloftPolarguard

3000 up

4000 up

羽絨

600~850FP鵝絨

2500 up

4000~上萬

防水透氣層

(Hardshell)

PU

各廠非Gore-tex雨衣

1000 up

3500 up

ePTFE

Gore-Tex系列

5000 up

6000~上萬

目前最透氣的eVent

6000~上萬

活動層

(Softshell)

春秋用

Schoeller Dynamic

3500 up

混合型

Schoeller Dryskin

?

4500 up

冬季用

Power Shield

4000 up

5000 up

Schoeller WB400

?

6000 up

薄膜類

 

Windstopper系列

3000 up

5000 up

Windbloc

3000 up

5000 up

上表所列的代表材質和價格帶(以上衣外套為準)是個人的觀察心得

並非絕對,而且應該有些疏漏之處,僅供參考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CP值相當高的布料可作選擇

(找出"非標準解答的解法"也是研究材質的樂趣之一!)

只是這些材質的知名度不比大廠布料(也因此價位較便宜)

就像英國小跑車廠和義大利紅鬃烈馬,對速度科技的追求都不惶多讓

但聽過TVR的人應該比想擁有FERRARI的人少很多吧?



當你累積了更多登山&裝備使用經驗後,還可以在家進行模擬測試!

像是"把冷氣開到15度 + 電風扇強風來測試衣服的抗風和保暖能力"

"洗完熱水澡後不擦身體直接穿上排汗衣來感受快乾度和透氣度"

"用蓮蓬頭狂沖雨衣,以確保在山上遇到大雨時不會溼透"...等

當你跟我一樣,會"為了體驗防水透氣雨衣的透氣能力而穿著雨褲睡覺"

或者"把洗完不脫水的排汗衣穿著,看它何時會全乾?"時

我相信再也沒有任何布料材質的吊牌能夠迷惑你啦~~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氣溫的敏感度也不同

像我是又怕冷又無法忍受悶熱的人(溫室裡的草莓?!)

所以對衣服的效能要求較高,不然上山會很不舒服,影響整趟旅程的心情

而我們山社前社長,只要穿基本的裝備就可以爬得輕鬆愉快!

(真令人羨慕啊!可以節省一大筆裝備費~~)

所以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再加上足夠的材質測試使用經驗

就可以做出一張屬於自己的"溫度/布料搭配表"!

以後只要上山前查一下氣象,就知道這次上山適合帶哪些裝備啦!

接下來,我會針對洋蔥式穿法的各層作深入的介紹

不過在這之前,先做個簡單的戶外材質認知測驗吧!

看看你對戶外材質的觀念有沒有被不實廣告誤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utdoorgeartest 的頭像
    outdoorgeartest

    建設中....

    outdoorgeart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